粮食安全

  • 农业新质生产力对粮食供应链韧性的影响研究——基于31个省际面板数据实证

    黄培晟;曾靖;

    本文采用熵值法构建农业新质生产力、粮食供应链韧性指标评价体系,基于2013—202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双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业新质生产力在自然禀赋不同的情况下仍然能够显著提升粮食供应链韧性,中西部提升作用明显,东部则无较大影响;农业机械化在其中起到中介效应;城镇化率具有门槛效应。据此建议,政府应通过增加财政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强化科技赋能、优化人才培育等举措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加快农业新质生产力提升粮食供应链韧性。

    2025年03期 v.41;No.261 4-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 农村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提升粮食供应链韧性的双重技术路径:机械化赋能与创新协同机制

    彭艳婷;郭颖梅;

    全球气候变化、地缘冲突等因素加剧了粮食供应链的不确定性。老龄化背景下,强化国内供应链韧性成为抵御外部冲击的关键。本文基于2014—2023年中国31个省际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测算粮食供应链韧性的发展水平,通过构建包含以农业机械化水平为中介变量,农业技术创新为调节变量的链式传导模型,实证检验老龄化对粮食供应链韧性的作用路径及技术协同机制。研究发现:(1)我国粮食供应链韧性发展水平呈现上升趋势,且中部地区高于其他地区。(2)农村人口老龄化对粮食供应链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影响程度为中部>东部>西部>东北地区,农村人口老龄化通过倒逼农业机械化普及,显著提升粮食供应链的韧性。(3)农业技术创新水平对农业机械化水平在粮食供应链韧性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呈现“1+1> 2”的技术乘数效应。研究结论为重新审视老龄化社会的农业转型路径提供理论依据,并为通过“机械化替代劳动力+技术创新赋能机械化”的双轮驱动策略增强粮食安全韧性提供政策启示。

    2025年03期 v.41;No.261 1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现代农业

  • 2024年广州市从化区荔枝产业发展状况、问题与对策

    郑洁莹;齐文娥;欧阳建忠;杨学儒;

    广州市从化区是广东荔枝的重要产区之一。为把握区域荔枝产业发展现状、评估区域产业竞争力、探索荔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本文运用实地调研方法,对从化区荔枝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基于调研结果,剖析区域内荔枝农户特征,建立了区域内荔枝农户的基本画像。研究发现,从化区荔枝生产土地细碎化程度低、品种集中化程度高,同时面临着较为普遍的失收及生产技术缺乏问题;荔枝销售商品化程度较高,销售渠道较为集中,受失收、成本高企等因素影响,2024年从化区荔枝种植户年平均收益为12647.55元/户。最后,本文从规模化经营、专业化发展和三产融合三方面提出了建议,以期为推动区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和实践参考。

    2025年03期 v.41;No.261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土地问题

  • 利用撂荒农地发展精品农业的模式及其效率差异——基于广东省的调研数据

    杨军;王明星;许嘉毅;

    利用撂荒农地发展精品农业是治理农地撂荒的有效途径之一。基于广东省12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调研样本,首先分析了利用撂荒农地发展精品农业的现有模式,并利用Cobb-Douglas前沿生产函数测算出120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效率值,在此基础上,以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效率值作为观测变量,以利用撂荒农地发展精品农业的不同模式作为控制变量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效率最高的是农业企业牵头的模式,排名最后的是专业种养大户模式,其中农业企业牵头的模式显著高于其他三种模式,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的模式和家庭农场模式显著高于专业种养大户模式,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牵头的模式和家庭农场模式之间的差异性不显著。最后,针对研究结论提出对策建议:多途径加大对农业企业的扶持力度;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相同的政策待遇;通过年度财政预算加大对专业大户的支持力度。

    2025年03期 v.41;No.261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农产品贸易

  • 中国水产品出口竞争力及影响因素研究

    张萌;高维新;

    在全球贸易一体化进程中,水产品贸易作为农业经济关键领域,其国际竞争力备受瞩目。本文从贸易流量、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三个维度对中国水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现状进行统计描述,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和贸易竞争力指数对全球十大水产品出口国的水产品出口竞争力进行测算,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对中国水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出口竞争力来看,中国虽为水产品贸易大国,但出口竞争力呈逐年下降趋势。从影响因素来看,与中国水产品出口竞争力关联密切的因素是水产品产量、全国水产养殖面积和渔业从业人员数量。最后提出针对性策略,以期为中国水产品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2025年03期 v.41;No.261 3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乡村振兴战略

  • 广东“百千万工程”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建设经验及启示——以广宁县沙心崀村为例

    刁昕玥;吴伟雄;

    乡村高质量发展作为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关键举措,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广东省“百千万工程”战略引领下,本研究以广宁县沙心崀村为典型案例,综合运用深度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系统解构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路径。结果发现,该村通过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显著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依托本土资源禀赋,推动龟鳖养殖、油茶种植等特色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高端化转型升级,创新探索多业态融合与跨区域协作发展机制;通过村民自治基金会、外嫁女返乡等特色制度设计,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激活乡村内生发展动力;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统筹优化基础设施网络,构建生态宜居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其创新实践揭示:乡村高质量发展需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立足地域资源禀赋,构建城乡经济协同发展模式;贯彻生态文明理念,塑造绿色可持续发展空间;创新基层治理范式,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本研究可为“百千万工程”纵深推进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照,亦可为其他地区破解乡村振兴难题贡献可复制的路径范式。

    2025年03期 v.41;No.261 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 西藏生态环境与乡村社会发展耦合协调研究

    王雅;李涛;

    生态环境的改善对乡村发展的进步具有推动作用,同时乡村社会发展也可以反作用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优化提升。立足于乡村振兴背景,本研究通过构建综合性评价模型及耦合协调模型,对西藏地区2013—2022年乡村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详尽分析。结果表明:西藏地区乡村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并且在2015年后,乡村社会发展增长水平超过生态环境增长水平;2013—2022年西藏地区乡村社会发展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2013—2015年耦合协调度初步提升;2016—2018年耦合协调度保持稳定的初级协调;2019—2022年耦合协调度稳步提升,从良好协调到优质协调。整体上,西藏地区乡村社会发展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保持持续增长状态。

    2025年03期 v.41;No.261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 下载本期数据